
祝贺土《八千湘女上天山》修改札记家
这是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,非常值得歌唱诗咏。诗开宗明义直奔主题,形象思维很好,以特有的雪莲、红柳、驼铃等,比喻精当,渲染出边疆戈壁的艰苦环境,衬托八千湘女的英姿,和活脱精神。更值得叫好的是,结尾以潇湘夜雨这一典故,化梦而泪,以点睛之笔,把诗推向更高的境界!学习,欣赏!
如果要一定指点缺,那么微瑕处,第二句写边疆笑迎八千湘女,将五句吗“梅”换成“雪莲”更好,因为新疆可能梅花很少。七句写古道驼铃传唱其神韵更佳。常言“好诗出多改”。如把“谁借青丝铺沃野,能教红柳染荒蛮。”,改为“纵使青丝铺沃野,也教红柳染荒蛮。”可能好一些,因为“谁借”、 “能教”,比较无力而软弱,并且是泛泛之语。
如果再把“能教红柳染荒蛮”中的,“染”字改为“绿”字,更加生动。因为我想起王安石的诗句“春风又绿江南岸”,原来并非“绿”,而是“到”,次为 “过”,后为“入”,又为“满”,凡如是改十许字,最后才改为“绿”。而且“绿”字更能表达,“八千湘女上天山”扎根边疆的决心,和她们为建设边疆所作的贡献。
我思考将“十万冰莲绽笑颜”删掉,换成“万里西疆增颜”。因为改好,“十万”使人感受到西域新疆地域的辽阔,她们离家乡遥远,和新疆人民对她们的欢迎。“增秀颜”,能充分的表现由于湘女的到来,给新疆边陲增添了美丽娟“秀”,使西域新疆的风情更加富于女性的柔美色彩,她们用青春和汗水把新疆的自然环境建设的更加“秀”丽。我认为这样改了,在诗句的衔接上也比较自然委婉,表达思想也很好,原句有点突兀。“英姿飒飒梅难比,玉骨柔柔尔最娴。”,这联“难比”很软弱勉强,“玉骨柔柔尔最娴”词表达不够寓其意,很含糊无力,对仗也稍差。我大胆的更正“玉魂莲朵傲冰雪,铮骨胡杨笑棘艰。”,这样对仗也工整,“玉魂莲朵傲冰雪”是表现了八千湘女南方的女子,如玉魂般雪莲的美丽青春年华,和她们如雪莲耐寒扎根边疆,而且绚丽绽放。“玉魂莲朵”赞美湘女的高贵品德,“铮骨胡杨”颂喻她们的顽强精神。下联“铮骨胡杨笑棘艰”,用“铮骨胡杨”表现湘女们不但柔美如有“玉魂莲朵”,而且她们还象“胡杨”一样,“铮骨”傲然不畏西域新疆艰苦的自然环境,“笑”对荆棘荒漠的“艰”难,是对浪漫英雄主义的赞赏。此句稍微有点不太工对,“雪莲”与“胡杨”都是平声字尾,我原来想用“绞股对”的方式写,但是我又觉得网上朋友不太喜欢,就这样了。“裙拖六幅潇湘水,鬓绾巫山一云。”(东坡赠名歌妓琴操,)是有名的“绞股对”,可以作为参考。
最后,我将尾联颠倒了,成为“夜雨潇湘依旧梦,驼铃古道唱阳关。”而且“古道驼铃知冷暖”寓意不太明朗,“潇湘一梦泪阑潸”词调悲伤,有损八千湘女形象,所以我去掉了“泪阑潸”“夜雨潇湘依旧梦”,一个“梦”字,将八千湘女虽然身在西域新疆,但是仍然非常想念自己的家乡,时时“梦”回故乡。每当在他“夜雨”是,更加思念“潇湘”她们的家乡的亲人。而且引用了“潇湘雨夜”,这个湖南名景和词牌名,更加深了他们思乡的感染力“驼铃古道唱阳关”句,在“驼铃”和“古道”的西域风情中,他们高唱新时代的“阳关”曲,颂扬八千湘女的革命英雄主义,以及他们对开发新疆,建设新疆所作出的巨大贡献,也是一曲雄壮美丽的青春之歌,更是一副戍边屯垦的精美画卷。
因为春华秋实在八月十九日留言,她的新作《七律 八千湘女上天山》,特别嘱托评最后一联,希望听听我之见,再者春华秋实虚怀若谷,持才玉品。虽然勉为其难,但是为其虚诚之心所感,只好当仁不让吧!所以便有此啰嗦妄言,乃是一言片议,因为才识浅陋多有偏颇,不可为据,仅供参考耳!
春华秋实身居新疆,熟谙西域风情,应当在选题才时,以此为主,多写作类似这样的诗歌。采风新疆民族民间的艺术,学习民歌词语修饰,再参考边塞派诗词,定会有所大成,形成独特的艺术诗人。
这几天经过对春华秋实的七律《八千湘女上天山》再次欣赏,我想应当把“夜雨潇湘依旧梦,驼铃古道唱阳关。”,改为“夜雨潇湘依旧梦,旋歌无复故关”,这样能更好。因为“驼铃”、“古道”这些名称虽然很切题,但是由于新疆的开发建设“古道”已经基本没有了,成为高速公路或宽广的大道。“驼铃”也已经失去其交通工具的实际意义,成为旅游娱乐的项目。如果改为“夜雨潇湘依旧梦,旋歌无复故阳关。”,还能充分表现八千湘女虽然经常在怀念自己的故乡,但是她们已经在新疆扎下了根,融入了当地的民族,和新疆少数民族一样的能歌善舞,经常旋舞唱歌,也不会去唱“西出阳关无故人”了,相反的“边疆处处有亲人”,新疆处处是亲人!这样在结构上也是一个转折,更加委婉一点。

原诗:七律《八千湘女上天山》
八千湘女上天山,十万冰莲绽笑颜。
谁借青丝铺沃野,能教红柳绿荒蛮。
英姿飒飒梅难比,玉骨柔柔尔最娴。
古道驼铃知冷暖,潇湘一梦泪阑潸。

改后诗:七律《八千湘女上天山》
八千湘女上天山,万里西疆增秀颜.
纵使青丝铺沃野,也教红柳绿荒蛮。
玉魂莲朵傲冰雪,铮骨胡杨笑棘艰。
夜雨潇湘依旧梦,旋歌无复故阳关。
   |
评论